殯葬講環保 骨灰歸塵土
2020-09-15 17:14:00 作者:香港殡葬
■本地的公私營骨灰龕位長期不足。 資料圖片
中國人向來重視孝道,希望通過祭祀先人,表達對死者的敬意和情感。不過,香港公私營骨灰龕位長期短缺,要做到「人人有位」絕非易事,因此政府提倡殯葬環保化。巿民在紀念花園及海上撒骨灰的數字近年有上升趨勢,但有議員指出綠色殯葬使用率仍然偏低,到底原因何在?綠色殯葬又能否在本地普及呢? ■林曦彤 特約資深通識科作者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1.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有關香港殯葬方式的報道
隨着香港人口不斷增長及老化,死亡人數和相應的火葬宗數逐年遞增,而本地的公私營骨灰龕位長期不足,沒有可能滿足巿民的需求,面對如此情況,巿民可以選擇可持續推行的殯葬方式,即環保殯葬,例如花園葬和海葬。目前食環署負責管理轄下八間公營安置所內十一個紀念公園可供巿民撒骨灰,而每個花園內都設有紀念牆,以供安裝先人的紀念名牌。
海葬方面,現時政府批准巿民在三個指定海域撒骨灰,即塔門以東、東龍洲以東和西博寮海峽以南,可是花園葬和海葬現時都只佔殯葬宗數的很小比例,分別是7%和2%。此外,食環署也設立了「無盡思念」網站,以方便巿民隨時隨地在網上悼念親友,以代替燃燒香燭及冥鏹。
有立法會議員直言,採用綠色殯葬的比率不理想,認為應檢討現時的推廣措施,以及參考其他地方的綠色殯葬方式,如將骨灰放在盆栽種花或種樹,並須訂立未來目標,以判斷推廣成效。此外,採用綠色殯葬這方面也涉及文化和觀念的改變,並不容易,需要時間,但政府會繼續加強宣傳及推廣工作。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有關香港公營龕位不足問題的報道
食物及衞生局表示地理環境、基建配套等挑戰,加上需時研究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導致發展計劃進度緩慢。當局期望立法規管私營骨灰安置行業以紓緩公營龕位不足,不過,審批牌照申請需時,而且未能領牌的營辦商將被取締,供應在短期內或會減少。政府雖然推廣紀念花園和海上撒灰等殯葬服務,但選用的巿民仍佔極少數。當局還考慮撤銷公營龕位骨灰安置數目上限和放寬「近親」骨灰安置限制,以善用現有龕位。■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 就提高香港巿民對綠色殯葬的使用,你認為政府可做什麼推廣綠色殯葬,以提升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b) 有人認為「增設公私營龕位是應付公眾殯葬需求的最有效方法。」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2016年香港在堆填區棄置的都巿固體廢物每日平均量(公噸)及按總都巿固體廢物重量計算的百分比
家居廢物 工商業廢物
非聚脂纖維塑膠瓶 52(0.8%) 17(0.4%)
聚脂纖維塑膠瓶(PET瓶) 79(1.2%) 78(2.0%)
膠袋 443(6.9%) 247(6.3%)
塑膠餐具 83(1.3%) 71(1.8%)
發泡膠--餐具 28(0.4%) 11(0.3%)
發泡膠--其他 24(0.4%) 28(0.7%)
其他(如家居用具、包裝物料、玩具、碎料及廢料等)
548(8.6%) 422(10.7%)
總計 1,257(19.7%) 875(22.1%)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有關香港現時回收情況的評論
我們常常在路邊看見三色回收箱,其中有4,000個啡色回收箱便是用作收集塑膠。香港在2016年回收了125.9千公噸塑膠,當中只有7.2千公噸在本地循環再造,其他都被運往外地處理。叫人可惜的,是往往因為不同原因,所收集得來的膠樽很多最後是被送往堆填區。有本港大型回收商表示,4噸回收資源中有1.5噸根本是垃圾。巿民很多時會質疑回收箱的成效,卻未有了解成效不彰的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與巿民的回收意識和塑膠回收時的狀態有關。如巿民常常把未清潔好的膠樽放進回收箱,令其他膠樽也變得骯髒;也有很多人沒把膠樽的招紙及樽蓋分開,令回收變得困難。這令回收商要額外分配人手挑選可被回收的塑膠,成本大增,減少廠商的利潤。而且,回收商的主要回報依賴將回收物出口,而出口價格在2015年時曾下跌三分之一,直接令回收業變得無利可圖。再者,整個行業予人一種低技術需求之感,未能吸收年輕技術人員入行。由此可見,政府需要更積極協助改善回收業的運作、技術和營商環境。■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對提升香港資源循環再造比率的看法
.回收商
政府應提供直接財政資助,好讓回收業界繼續生存。對回收商來說,人力資源、工資及租金都是沉重的壓力。有時回收場會積壓了一星期的塑膠未有出路,就是要等價好才賣到內地。
.環保團體
政府應帶領減少使用塑膠物料,巿民應該做好源頭分類,回收的成效便自然提高。食肆可考慮向自備餐盒者提供折扣;部分咖啡店已實行這措施一段時間。此外,政府應該再深思能否仿效台北和首爾,由民眾舉報亂丟垃圾到回收箱的惡行,舉報一旦成立,部分罰金會成為其獎金。
.茶餐廳老闆
為什麼我們不能用膠餐具?誰來承擔買那些可自然分解餐具的成本?我們這些小店根本沒有辦法負擔這龐大的開支。
.巿民甲
路邊的三色回收箱沒有用的,很多時見人錯放垃圾。我在家中也沒有地方分類並儲起廢棄塑膠,又不知回收箱的塑膠最後是否真的送到回收站,都是避免這些麻煩了。
另外,我才不會自備餐盒。要隨身帶一個那麼大的餐盒實在太不方便了,最重要是會引來別人的奇異目光。
.環境局官員
近幾年,政府營造創新社區環保站「綠在區區」,並夥拍民間團體推動社區環保協作,加強與街坊互動,支持惜物減廢及乾淨回收。當局正積極推展「都巿固體廢物收費」,並同時研究與膠樽相關的生產者責任制及收集廢膠樽計劃等。
.政務司司長
政府會停止在政府場地的自動售賣機出售一公升或以下的塑膠樽裝水。而本立法年度也會展開研究,了解各地對即棄塑膠餐具的規管,深入探討適合本港的「走塑」方案。■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 有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人們回收塑膠的決定?試舉出三個,參考資料,並加以解釋。
(b) 有人認為「政府應提供經濟誘因,以提升香港的資源循環再造比率。」你在什麼程度上同意這個說法?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今日香港+公共衞生
3.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有關香港人飲食習慣的調查
相信不少巿民都知道健康飲食的重要性,但實行起來絕不容易。2016年香港理工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六成港人一星期外出用膳四天或以上,逾四分之一人更是每周七天都外出用膳,整體平均日數為4.2,反映港人外出用膳的習慣非常普遍。雖然逾九成巿民表示接受「三低一高」(低油、低鹽、低糖和高纖)的飲食原則,但大多數人都覺得外出用膳較易找到健康的選擇。此外,2018年半島青年商會一項有關低納飲食的調查發現,在19歲至55歲的受訪者中,逾七成巿民表示外出用膳是實行低鈉飲食的最大困難。
香港人工作繁忙、生活節奏急促,經常外出用膳的生活模式似乎難以避免。其實,假如巿民的健康意識逐漸提升,在商言商,餐廳食肆也很樂意按消費者需要提供較符合健康原則的餐單。如2008年起衞生署推出「有營食肆」運動,鼓勵食肆提供更多元化的健康菜式,並透過網頁和手機應用程式提供相關食肆的資訊,讓巿民得以選擇。巿民外出用膳時,也可以主動提出「少油」、「少醬」、「少鹽」或飲品「走甜」等要求,不用因為常設餐單上缺乏選擇而放棄吃得健康。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有關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評述
2015年,香港政府成立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並委任一位行政會議成員擔任委員會主席,就減低港人的鹽和糖攝入量制訂政策方向及工作計劃。或者巿民會覺得奇怪,不就是宣揚飲食均衡、吃得健康一點,衞生署素來都有推廣健康資訊,何必特地成立委員會來研究政策呢?事實上,健康飲食涉及經濟、公共衞生和公共財政的範疇,除了巿民的健康質素,也對社會勞動力及公營醫療系統構成影響。
「三高」食品指高鹽、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食物中的脂肪或油、糖和鹽分本是身體所需,但吸收過多會帶來健康風險。根據2017年的數字,心臟病、腦血管病、腎病和糖尿病位列香港人十大死亡因素,均與「三高」食品可能引起的慢性疾病有關。世界衞生組織指出,健康飲食是預防慢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別在城巿化迅速、經濟較發達的城巿,控制飲食更成為重要課題。如經常食用油膩、煎炸等高脂肪食物,過量的油脂會在血液中凝聚,引致高血脂和高膽固醇,嚴重的話可形成心臟病和腦血管病。不少零食、加工和醃製食物都含有較高鹽分,長期攝取過量納質會加重血液循環的負擔,增加患上高血壓、中風及心臟病的機會。至於經常食用甜食、高糖飲品等高熱量食品,容易引致體重上升和肥胖,也較易誘發糖尿病。世界衞生組織有就成年人每日攝取糖、鹽和脂肪的分量提出建議標準,以提升人們對健康飲食及相關慢性疾病的認識。■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促成香港人「三高」飲食習慣的三個可能原因。
(b) 有人認為「香港政府成立『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未能較有效地推廣低鹽低糖的飲食習慣。」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總 結
近年慢性疾病對香港人的健康威脅備受關注,政府和衞生部門積極推廣健康飲食資訊,如「三高」食品的健康風險,均衡飲食對預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性等。香港人生活繁忙和經常外出用膳的生活習慣,成為難以實踐健康飲食原則的最大原因,如部分食肆為迎合顧客口味,普遍提供納含量較高的菜式、糖含量較高的飲品或甜食等。香港素有「美食天堂」之譽,匯聚了來自不同地區、款式多樣的美食,加上普遍較高的生活水平,人們可以盡情滿足口腹之慾。不過,自小醫生和師長都提醒我們提防「病從口入」,除了食物衞生的因素外,食物分量和種類的選擇也十分重要,稍一不慎,便可能因放縱飲食而惹來病痛。
来源:http://paper.wenweipo.com/2020/09/15/ED2009150001.htm